服务热线:400-616-7110

春分养生:乍暖还寒,春捂秋冻
- 分类:仲景养生坊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03-20 00:00
- 访问量:
【概要描述】春分,古时又称为“日中”、“日夜分”、“仲春之月”,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。《明史?历一》说:“分者,黄赤相交之点,太阳行至此,乃昼夜平分。”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,昼夜几乎相等,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,开始昼长夜短。
春分养生:乍暖还寒,春捂秋冻
【概要描述】春分,古时又称为“日中”、“日夜分”、“仲春之月”,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。《明史?历一》说:“分者,黄赤相交之点,太阳行至此,乃昼夜平分。”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,昼夜几乎相等,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,开始昼长夜短。
- 分类:仲景养生坊
- 作者:
- 来源:
- 发布时间:2020-03-20 00:00
- 访问量:
春分,古时又称为“日中”、“日夜分”、“仲春之月”,为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四个节气。《明史•历一》说:“分者,黄赤相交之点,太阳行至此,乃昼夜平分。”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,昼夜几乎相等,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,开始昼长夜短。
乍暖还寒,春捂秋冻
天气乍暖还寒,气候多变,温差较大,人们常常不能适应这种变化,气温回升即减衣,而气温忽降,衣服还未加上,这样易使阳气受遏,妨碍肝的疏泄,亦易患上感冒、支气管炎等疾病。因此,要顺应气候宜适度“春捂”。但“春捂”是有一定限度的,并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,而是强调脱衣要“递减”,即衣物增减既要视天气的变化情况而定,也要根据自身的体能素质。
人的阳气根于肾,春季随着阳气回升,肾中阳气也会逐渐生发,而肾居腰府,阳气从此向全身散布。一旦有风寒入侵,阳气就会被困于下,使腰以下的血液循环受到阻碍,出现腰膝酸软、疼痛麻木等症状。因此初春时节,不要换得太快,脱得太早。
临床上会遇到一些病人,容易在凌晨四、五点钟的时候,突然觉得肚子发凉,腹痛肠鸣,就开始拉肚子了。且大便稀薄,混杂不消化食物,排完便以后,浑身软弱无力,甚至有的人出一身虚汗,路都走不动。中医称其为“五更泻”。这是由于肾阳不足,命门火衰,阴寒内盛导致的。因此,到了春分节气气温还未完全转暖,不要过早减掉冬衣,以防外邪乘虚袭击机体。
早睡早起,去春困
春天时节,人们常感到困乏无力、昏沉欲睡,早晨醒来也较迟,这就是人们常说的“春困”。这是一种正常的季节性变化时出现的生理现象。因此,欲去春困,建议保证充足睡眠时间,早睡早起。成年人必须每天保证8小时左右的睡眠,儿童和青少年则每天应该有9小时的睡眠。“春雷响,万物长”。春天万物复苏,应该早睡早起,散步缓行,在春光中舒展四肢,呼吸新鲜空气,舒展阳气,以顺应春阳萌生的自然规律。
心平气和,调畅情绪
中医学认为,肝主升、主动,喜条达而恶抑郁,故称之为“刚脏”,在五行中属木,为阴中之阳,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。肝喜疏泄厌抑郁,生气发怒易让肝脏气血淤滞不畅而导致口苦、纳差、腹泻、失眠等不适。
因此,春分时节要做到心平气和,保持轻松愉快、乐观的情绪,从而安养神气,切忌大喜大悲、情绪波动剧烈而不利于肝气疏泄,与该时节的“阴阳平衡”特点相应。春分时节,春光明媚,莺飞草长。此时是郊游踏青的好时节,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与好友结伴郊游,多晒太阳,以利于肝气的疏泄。
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
药王孙思邈曾说:“春日宜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”。意思是春季宜少吃酸食,适当进食甜食。中医认为春季为肝气旺盛之时,多食酸味食品会使肝气过盛而损害脾胃,所以应少食酸味食品。同时,由于肝气旺,易克脾土,因此饮食方面同时也要注意健运脾胃,健脾祛湿。饮食上可多吃姜、葱、韭菜、淮山、莲子、枸杞等食物。
春分节气药膳食谱
1、淮山茯苓粥
【材料】淮山20克,茯苓15克,粳米200克,大枣(去核)6枚。
【做法】把材料洗干净,一同放入锅中,加适量清水,大火煮开后改小火煮至粥熟米烂,调味即可。此为2~3人分量。
【功效】健脾养胃祛湿。
2、五指毛桃枸杞乌鸡汤
【材料】五指毛桃50克,乌鸡250克,猪瘦肉150克,枸杞子20克。
【做法】乌鸡切块洗净,焯水。将所有材料放入砂锅,加适量清水,武火煮开,改为文火煮60分钟,调味即可。此为2~3人分量。
【功效】补气健脾,滋补肝肾。
——本文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——
版权归原作者所有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扫二维码用手机看
公司总部地址: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金岱工业园区文兴路22号 总部电话:0371-69329999 传真:0371-69329999
页面版权所有 © 河南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 豫ICP备12001495号-1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郑州
版权所有 © 河南张仲景大药房股份有限公司
豫ICP备88107103号 网站建设:中企动力郑州